文稿网 >地图 >综合分类 >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汇总7篇)

时间:2025-06-19 作者:文稿网

相关推荐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篇1

考点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F=ma,这个公式搭建起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其合外力,在通过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物体的加速度,进而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比如,求解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移大小,速度大小,等等。

考点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运动学角度出发,通过题中的已知条件,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及公式,求解出物体的加速度a,进而再通过受力分析,来求解出某个力的大小。

比如,我们已知斜面上某物体在运动,已知某些运动条件,来求解摩擦力的大小,进而求解滑动摩擦系数μ。

您可以结合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目录,来查看更多物理考点的解析。我们对考点的解析与教材目录一致,更加的简洁,也更加注重解题规律的分析与解题技巧的探究。

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解题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mi,对应的加速度为ai,则有:F合=m1a1+m2a2+m3a3+……+mnan对此结论的证明: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F1=m1a1,∑F2=m2a2,……∑Fn=mnan,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左边所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合。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3)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4)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另外解题中要注意临界条件的分析。凡是题目中出现“刚好”、“恰好”等字样的,往往要利用临界条件。所谓“临界”,就是物体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之间,可以认为它同时具有两种状态下的所有性质。在列方程时,要充分利用这种两重性。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篇2

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_x=V_o

2、竖直方向速度V_y=gt

3、水平方向位移S_x=V_ot

4、竖直方向位移S_y=gt2/2

5、运动时间t=(2S_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_t=(V_x2+V_y2)1/2=[V_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_y/V_x=gt/V_o

7、合位移S=(S_x2+S_y2)1/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S_y/S_x=gt/(2V_o)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_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

(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_1m_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

ω=(GM/R3)1/2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_1=(g地r地)1/2=7.9Km/sV_2=11.2Km/sV_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

(5)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篇3

1、整体法:以几个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的方法。

2、隔离法:把系统分成若干部分并隔离开来,分别以每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列出方程,再联立求解的方法。

3、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需要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使用。

4、受力分析的判断依据:

①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施力物体;

②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原因;

③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总之,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按次序画出物体实际受的各个力,为解决这一难点可记忆以下受力口诀:

地球周围受重力绕物一周找弹力

考虑有无摩擦力其他外力细分析

合力分力不重复只画受力抛施力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篇4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这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亦即F合=0

(1)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3)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F1x+F2x+………+Fnx=0

F合y=F1y+F2y+………+Fny=0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篇5

1、弹力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

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弹力: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篇6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从静止出发,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运动模式,叫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两极上,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1)Vt=gt

(2)h=1/2gt^2

(3)Vt^2=2gh

这里的h与x同样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体中用h表示数值方向的位移量。

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先驱者

对自由落体最先研究的是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则下落得越慢。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_学。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也是世界物理学家。他于1564年诞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比萨市,1642年1月8日去世,终年78岁。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事业,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时钟、望远镜和众多的科学专著,而且还为破除宗教迷信、科学偏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伽利略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指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的下落速度要小。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断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的假设推导法,对物理思维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曾在的比萨斜塔做了的自由落体试验,让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球从塔顶同时下落,结果两球同时落地,以实践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但是后来经过历史的严格考证,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做实验,人们却还是把比萨斜塔当作对伽利略的纪念碑。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篇7

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本文来源:http://www.wg75.com/zonghe/34927.html